1.分子探針的開發及在腫瘤、神經系統診療中的應用
針對疾病特異性標志物,實驗室合成了多種靶向分子探針。可用核素包括正電子顯像核素(11C、18F、68Ga、64Cu、89Zr)、單光子顯像核素(99mTc、125/131I)、治療核素(32P、177Lu、90Y)等。已與南京市第一醫院、無錫市第四人民醫院、山東省腫瘤醫院、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等國內三甲醫院合作,開展肺癌、前列腺癌、腦膠質瘤、乳腺癌、胃癌、胰島素瘤等惡性腫瘤診療及帕金森病、老年癡呆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研究,效果良好。代表性探針如表所示:
|
靶點 |
分子探針(* 已用于臨床研究) |
用途 |
|
新生血管整合素受體 |
18F-Alfatide* |
肺癌、腦膠質瘤、乳腺癌等診療 |
|
胃泌素釋放肽受體 |
18FAl-NOTA-MATBBN* |
前列腺癌、乳腺癌等診療 |
|
胰高血糖素樣肽受體 |
18FAl-NOTA-MAL-Cys39-exenatide |
胰島素瘤等神經內分泌腫瘤診療及糖尿病研究 |
|
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|
18FAl-NOTA-MAL-Cys-MZHER2 |
胃癌、乳腺癌等診療 |
|
促卵泡刺激素受體 |
18FAl-NOTA-MAL-FSH1 |
前列腺癌、乳腺癌等研究 |
|
多巴胺D2受體 |
18F-Fallypride*、131I-Epidepride* |
帕金森病、藥物成癮等研究 |
|
TSPO蛋白 |
18F-DPA714 |
神經炎癥及精神疾病研究 |
2.功能性納米材料的研發及多模態分子影像技術的應用研究
多模態分子成像彌補了單一影像技術固有的不足,可提供定量、定時、定位、高靈敏度、高特異性的三維可視化圖像,給疾病的診治帶來新的突破。實驗室已開發了基于鐵蛋白納米籠、水溶性小粒徑的黑色素、鎵基液態金屬、天然多酚高分子自組裝等多功能納米材料,用于PET/SPECT/CT/MRI/NIRF/PAI等多模態成像,并指導腫瘤、炎癥性腸病治療、去鐵治療等生物醫學應用。
3.核素示蹤平臺助力新藥研發
實驗室團隊搭建了完善的核素標記及示蹤平臺,助力新藥研發,改變了傳統手段需要在不同時間點大批處死動物的做法,可在同一動物身上重復研究和連續實驗,自身對照,避免了種屬差異和組內差異,同時極大減少實驗動物數量,節約研發費用。已幫助信達生物、江蘇新瑞藥業、上海優卡迪生物醫藥科技等醫藥企業,以及復旦大學、蘇州大學、南京醫科大學、浙江大學附一院、上海長海醫院、南京軍總、南京市第一醫院等知名高校和醫院,成功將其應用于小分子藥物、多肽、核酸適配子、抗體、CART細胞等新藥的藥代、靶向分析、療效監測等多個關鍵階段的研究。